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专业建设 |正文

专业建设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专业介绍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1日    作者:    编辑:马洁    审核:王平    点击:[]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拥有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及基金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日本JSPS邀请学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特聘专家、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入选者、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知名专家学者40余人次。拥有油井管力学和环境行为团队能量转与储存材料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四川省省属高校创新研究团队2个,建有石油和化工行业天然气开发及利用新材料重点实验室、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四川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碳基储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管工程重点研究室、四川省高校油气田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为国家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新型储能电池与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四川省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建有材料化学工程二级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下设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能源材料工程、材料化学工程5个二级硕士点)、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招收国际留学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川省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化学(国家战略性专业)八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年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学院与美国德州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建立合作培养机制,为专业本科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现有专任教师中外籍教师2人,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次,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依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力和特点,目前专业分为三种(复合型、双学位、国际班)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本着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的原则,本专业主要涉及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两大领域,同时立足学校油气特色,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夯实工程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建成见习热处理工程师培训基地,组织实施了学历+工程资格认证双证式模式,本专业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能力,使学生在通用材料和油气能源材料相关领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川省特色专业。专业拥有优秀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9人,海外归国学者9人,四川省特聘专家4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英皇国际y66线路测试优秀人才”2人。专业拥有高水平研究队伍,建有四川省"千人计划团队1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1个,在纳微米高分子材料、高性能聚合物材料、油气田高分子材料、新能源高分子材料、聚合物智能加工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专业自2002年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至今,累计培养博士、硕士及本科毕业生各层次专业人才1700余人。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英皇国际y66线路测试行业优势,坚持特色培养和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使其毕业后在通用高分子材料行业及石油天然气应用高分子材料领域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于2020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建设点专业,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特色建设案例专业,2015年组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创新班,实现学生的分类培养。现有专任教师中教授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对象1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名,中国高被引学者”1名,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名,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佳青年教师"1名、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名、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名,全部具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海外学习背景。依托四川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际焊接工程师见习热处理工程师无损检测师等培训基地,组织实施了学历+执业资格双证式模式,加强材料加工基础理论,融合智能制造,突出石油、化工、重大装备制造等特色加工能力培养。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专任教师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四川省特聘专家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天府万人计划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与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8、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青年人才3人,全部来自985211、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其中,博士学位教师比例100%,具有海外学习背景教师比例75%。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在新能源材料及器件领域从事开发、研究、设计以及能对其生产制造过程管理与改造,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专业依托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四川省碳基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天然气开发与利用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与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并与国内多家知名新能源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有力保障并促进了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适应我国新能源战略需要,服务学校一体两翼布局,2016年获批一本招生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019年设置创新班。专业依托于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和光伏产业技术研究院,入选四川省一流本科建设点专业。专业具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国际视野、学历、学缘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专业教师博士学位教师比例100%,具有留学背景比例达到93.3%,其中高级职称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国家级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与科技带头人1人,四川省特聘专家7人,四川省学术与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成都市蓉漂专家2人。专业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并与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知名新能源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在光伏半导体(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储能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企业与研究院所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英皇国际y66线路测试第二批次获教育部批准增设该专业。专业致力于培养我国储氢(含氢能发生、利用等)、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等领域高精尖缺专门人才,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中远期能源战略目标。目前专业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四川省特聘专家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天府万人计划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与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全部来自985211、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其中,博士学位教师比例100%,具有海外学习背景教师比例75%。专业依托四川省能源碳中和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筹)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四川省碳基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等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并与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知名新能源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力保障并促进了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属于材料类专业,毕业授予工学学士。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需求,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先进连接及其自动化技术,能从事焊接工艺设计及设备制造、焊接过程的自动控制、焊接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本专业与国际授权的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IWE培训,毕业生在获得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获得由国际焊接协会(IIW)颁发的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在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本专业还注重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学科竞赛、开放性实验等丰富的二课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毕业生主要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核、中铁等国有企业以及一些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事业单位等就业,平均每年有超过30%的学生考取研究生,前往重庆大学、东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继续深造。

材料化学专业

材料化学专业是应我国“十三五”、“十四五”建设对新材料的需求,以及地方经济战略布局需要,2018年获批招生的国家战略性专业,目前在校学生近400人。专业经过多年建设,专业已形成了以教授引领,副教授及博士为主的师资队伍结构,教师学术水平高,具备国际视野,学历、学缘和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成立以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2021年获四川省“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专业与省内外多家材料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学生就业率达100%,超过40%的毕业生考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下一条:新能源与材料学院2023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闭

版权所有 英皇国际y66线路测试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学院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 联系电话:028-83037406 邮编:61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