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本科生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

发布日期:2015年07月14日      作者:教学办公室      编辑:      审核:      点击:[]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文素质和身心素养,具备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与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城镇燃气、供热、通风、空调工程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毕业要求

完成“德育实施计划”、“智育实施计划”、“体育实施计划”、“美育实施计划”的相关内容;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持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在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基础上,通过系统学习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燃气输配、空气调节以及建筑、机械、自控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接受城镇燃气、供热、通风、空调工程等领域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系统运行调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的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1.知识结构要求

1.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熟悉哲学、思想道德、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1.2自然科学知识:

掌握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1.3工具性知识:

掌握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等方面的知识;

1.4工程通用知识:

掌握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1.5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与传质、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1.6专业技术知识:

掌握燃气输配、燃气燃烧与应用、空气调节、制冷技术、燃气工程腐蚀与防护、燃气压缩与液化技术、通风、建筑环境与能源系统自动化、建筑给排水、建筑节能、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燃气工程施工、暖通空调施工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

2.1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具有综合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并整理、综合的能力,以及拓展知识领域、自主学习与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2工程表达与交流能力:

具有应用语言(包括外语)、文字、图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

2.3规划设计能力: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领域的工程项目规划设计能力,以及对可行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2.4施工组织管理能力:

具有编制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领域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的能力,以及对工程项目进行组织管理的初步能力;

2.5运营管理能力:

熟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领域相关企业的运营模式与流程,具备参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系统调试、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以及对技术改造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2.6常规测试仪器仪表使用能力:

具有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领域常规测试仪器仪表进行选型计算与操作使用的基本能力;

2.7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

具有应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领域的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领域设计、施工、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2.8沟通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

具有较强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组织、协调、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

3.1政治思想素质:

有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备责任担当、贡献社会的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健全的法制观念;

3.2职业伦理素质: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工程质量、安全、环境保护意识;

3.3人文素养:

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3.4身心素质: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有较强的身心承受能力。

三、主干学科

土木工程、热学

四、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热力学原理、传热与传质基本原理、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燃气输配、空气调节、建筑环境与能源系统自动化。

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流体主要力学性质、流体平衡及运动基本规律、流动阻力和各类管道流动基本计算、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泵与风机工作原理、结构以及运行调节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流体在系统中的运动规律以及泵与风机的性能特点,解决压力、流量和阻力等建环专业常见工程问题,具备泵与风机的选型、运行与检修的基本知识,同时结合课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热力学原理: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工质的热力性质、热力过程、热力循环、水蒸气、湿空气、气体和蒸汽的流动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应用工程热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建环专业中常见的工程问题,同时结合课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热与传质基本原理: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导热基本定律、稳态导热与非稳态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传质的理论基础、传热传质的分析计算、空气热质处理方法、吸附和吸收处理空气的原理与方法、各种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应用传热学和传质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建环专业中常见的工程问题,同时结合课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筑环境学: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外环境、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空气环境、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生活和生产过程需要何种室内外环境,掌握室内外环境形成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特别是室内环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创造人工环境提供理论基础,同时结合课程实验,培养学生室内环境品质检测与评价的实践能力。

流体输配管网:该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将“空调工程”、“燃气输配”、“供热工程”、“通风工程”、“建筑给排水”、“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建筑消防工程”等课程中的管网系统共性问题进行整合、充实而成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各类工程中的流体输配管网原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配合,掌握进行管网系统设计分析、调试和调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正确应用设计手册和参考资料进行上述管网系统的设计、调试和调节,并为今后从事其他大型、复杂管网工程的设计和运行管理奠定初步基础。

燃气输配: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燃气的分类和性质、城市燃气需用量及供需平衡、燃气集输与长输系统、城市燃气管网系统、燃气管网水力计算与工况分析、燃气压力调节、压缩与储存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燃气用户及其用气量的计算、各类用户燃气使用规律及供需平衡方法、燃气管网布置方法、水力计算、水力工况分析、输配方案技术经济比选等基础知识,具备从事燃气输配系统规划、设计与工程运行管理的初步能力。

空气调节: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湿空气物理性质、热湿负荷和风量的确定、空气调节系统和运行调节、空气的热湿处理、净化处理、通风管道设计和气流组织计算、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消声减振、测定调整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空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设备的选择计算,能正确对空气调节工程进行设计、计算和分析,适应空调工程设计、施工运行需要,为下一阶段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今后的空气调节设计、施工、生产及销售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结合《空气调节》课程实验,增强学生对空气调节设备运行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建筑环境与能源系统自动化: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自动控制和建筑设备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设计方法和常用仪表的选择方法和原则、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综合布线与集成方法、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管理的一般方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热工仪表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和集成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CS)的初步能力,掌握有关建筑设备自动化的基础知识、建筑自动化系统测控设备的使用、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理论与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学生毕业设计及工作中从事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运行与维护管理打下初步基础。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军训入学教育、工程认知实践、认识实习、工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实验实践、第二课堂等。

六、毕业及授位要求

完成并通过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且至少获得170学分,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方可毕业。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上一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 下一条: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

关闭